振兴路上阔步行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局面(乡村篇)
谷城县堰河村。杨东 摄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
从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户户脱贫家庭命运改变,一个个脱贫山乡沧桑巨变……汉水两岸,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答卷已经写就。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田畴沃野起欢歌;产兴业旺,乡村振兴,幸福路上笑开颜。
荆山脚下,一个个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的美丽乡村拔地而起。
产业铺就富民路 乡村振兴底气足
又是一年好光景,辣椒田里话丰收!
9月10日,在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辣椒地里一片火红,沉甸甸的辣椒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分拣、晾晒,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难以相信,就在几年前,熊家岗村还是一个债务缠身、经济薄弱的滞后村。近年来,在市公积金中心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熊家岗村瞄准辣椒产业发展订单农业。今年,村里辣椒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余亩,亩产达到3000斤左右,产值能达到120万元。从栽苗到采摘,带动300多人在辣椒基地务工,人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
近年来,襄阳市各地立足资源优势,以生态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柱、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产量、质量、效益“三提升”。
在保康,小核桃“链起”大产业。围绕核桃产业发展,该县每年配套1000万元衔接资金,改善生产条件,开展科技攻关,延伸核桃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核桃附加值。
在南漳,高山蔬菜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该县今年共有150多户农户从事高山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5000亩,每亩可实现产值2万元左右,并直接带动4000多人实现务工增收。
在宜城市王集镇,西瓜、黄桃等特色产业为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目前,该镇已科学谋划了16个特色产业项目,通过政策扶持、能人带动等举措,全镇有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13个村超1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优质的产业项目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百姓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我市起草并印发了《襄阳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考核方案》和《襄阳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各牵头单位重点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争取资金,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银企对接、产学研对接等工作。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年”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全市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上半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签约项目192个,总投资783.56亿元。襄阳鲁花、香园食品成功晋级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9家、省级龙头企业14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新进规企业38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850家,新进规数和总数在全市“6+2”产业体系中位居第一。
今年1—8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48亿元,产业规模在全市“6+2”产业体系中位居第二,同比增长3.7%,成功由负转正。
向新逐绿促振兴 美丽乡村入画来
赏田园风光、品农家美味、体验民俗文化……中秋佳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乡村旅游人气火爆,众多游客趁着晴好天气,来到这里感受乡愁。
“那时,村民‘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住房干打垒’。”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说,1992年,他走马上任时,村集体负债20万元。
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既不能砍树、抓鱼,也不能往河里倒垃圾、排污水……闵洪艳带领干群用钢钎、八磅锤,在石渣土上凿出种树的坑,种下一棵棵茶苗、树苗。
发展茶园1200亩、经济林3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1%……30多年来,堰河村扎实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从管山护水到整治人居环境,从茶叶兴村到茶旅融合,闯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全面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今,堰河村固定资产达到2.02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8万元。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湖北旅游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绿色成为堰河村最亮丽的底色和发展主基调,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咖啡馆、书画室等一应俱全。到堰河村游玩过的人,会有一种“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林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时代变迁,乡村更City,城市更田园。
今年1月,省财政厅公布2024年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县名单,老河口市成功入选,至此,襄阳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县(市、区)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全覆盖市州。
在南漳县鱼泉河村,通过共同缔造,村民自发共建共管的方式,先后解决了卫生环境差、休闲场所少、留守儿童暑期管教难等23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襄州区向湾村,回村的年轻人扛起发展的大梁,先后争取各类资金3500万元进行红色项目建设。如今,年轻因子成了村里的活跃种子,红色资源成了村里的“金”字招牌,该村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
在襄城区毕庙村,通过10年来农业规模化种植,该村建成红色驿站、桃园观景台、桃园茶叙、露营基地、荷花栈道、吃瓜留子园等项目,配备停车区、公厕和自动售货机,为来往游客提供便捷服务。2023年,该村纯收入达7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224.09万元。
截至6月底,我市基本建成“三美”乡村标杆村10个、先进村40个、提升村206个。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五年提升行动,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发生可喜变化,涌现了一大批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今年7月,襄阳市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堰河做法现场推进会在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召开。
市农业农村局表示,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将建成50个以上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乡村。
筑牢基层“防护网” 构筑发展新“枫”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今年5月,枣阳开展摸底调查,发现2023年当地平均每个村年度需填报表数量达341项,其中临时性报表208项,周期性报表133项。为破解多头统计、重复填报给基层带来的“填表之累”,枣阳市今年6月起推行村级组织“一套表”改革,构建“一次录入、随时查阅、多方共享”的数据调取模式。
通过清单管理、平台搭建双向发力,枣阳用两个月时间,将所有镇村两级填报工作由原来的341项压减到41项,填报事项压减率超过88%。
“以前工作日,每天都要填一到两个表,很耗时间。”枣阳市吴店镇三里岗村村委会委员王远说,从“填表之累”中腾出手脚后,他们进塆入户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干群关系也变得更好了。
“一套表”改革,是襄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缩影。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上不断深化完善,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共同体。
炎炎夏日,干旱少雨,南漳县良种场村村民举行了一场“红色屋场会”,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40多位村民反复讨论,决定架设一个蓄水闸。在两名屋场长带领下,村民有工具的出工具,有材料的出材料,有力气的出力气,5天后,蓄水闸便投入使用。
作为全省14个“共同缔造”试点县之一,南漳按照地域相邻、产业趋同、风俗相近、规模适度等原则,合理划分“红色屋场(楼栋)”,组建基层“微单元”,推动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治理单元划分合理、组织架构健全完善、党员作用发挥充分、各类组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优质高效、群众参与广泛深入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谷城建成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是襄阳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的生动范例。该县整合公证、律师、仲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多方资源,建设“全覆盖、多元化、一站式”的基层纠纷化解平台。通过统一受理窗口、共享服务场所、汇集专家资源,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集约化供给,让老百姓的矛盾纠纷和合理诉求都能在这里解决。
全域开展功能型“红色驿站”建设,是襄阳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范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我市推广1个党群服务中心+N个功能型“红色驿站”的服务模式,将“红色驿站”建设向乡镇、村组、两新组织集聚区延伸,将服务拓展到农民、外卖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家政服务人员等群体。截至目前,已建成1519个“红色驿站”,推动100多项省、市、区三级高频服务事项下沉。
2023年10月,我市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和“优秀创新经验”创建中成功实现“双创双捷”,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