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22>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典型经验做法

幸福家园一起建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局面(治理篇)

【 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4-09-24 08:04

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积极探索襄阳经验、打造襄阳样板。

遇到困难大家帮,矛盾纠纷有人管,幸福家园一起建……今日之襄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在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征程中积极贡献力量。

试点牵引 破解社会治理时代命题

“一份莴笋烧鸭子,一份蒜蓉炒青菜,才花了16块钱。价格不贵,饭菜可口。”在襄城区龙堤·滨江园小区的“幸福食堂”内,居民张大妈吃得津津有味。

由于儿女长年在外地上班,年近70岁的张大妈觉得买菜、做饭变得越来越吃力。今年3月,社区“幸福食堂”开业,解决了张大妈的吃饭难题。

“幸福食堂”的建立,源自襄阳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中的“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精准化”项目。在该项目推动下,我市已建成“爱心食堂”“幸福食堂”100余个,以“微利经营”的服务理念,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12月,襄阳开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以试点工作为牵引,市委、市政府突出创建为民,守牢安全底线,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

加强“一体化”统筹。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襄阳市市域社会治理专项规划(2022-2025年)》,优化顶层设计,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推进试点创建工作。推动构建市委书记牵头挂帅、13名市领导分头负责、59个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平安建设组织领导体系。统筹推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3000多个社会组织、100多万名志愿者深度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

实行“项目化”推进。系统梳理市域社会治理短板弱项,创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工程化、项目化、路径化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全市各方资源力量主动融入、无缝衔接,累计投入资金21.2亿元,推动十大重点工程37个项目有序落实落地。

通过3年创建,襄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普遍建立,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明显提升,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2023年10月,襄阳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中实现“双创双捷”,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被评为全国先进典型,连续19年荣获湖北省平安建设优胜单位。

党建引领 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走进襄城闸口社区酒精厂家属院,新建的停车棚井然有序,新装的充电桩便民利民,让居民赞不绝口。

此前,该家属院的旧车棚占地面积大、卫生情况差,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拆除前,闸口社区通过庭院党支部、“双报到”党员、网格员多次走访入户,向居民宣传拆除车棚的好处。经过党员干部耐心细致的解释,小区居民们主动配合,帮忙一起拆除了旧车棚。

闸口社区共有19个居民小区,其中老旧小区16个。多年来,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在破产改制企业小区中成立了8个庭院党支部,推选68名党员楼栋长和58名党员中心户,建立社区党委、庭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构架,形成“党员领、群众跟、邻里敬、促和谐”的浓厚氛围。

“闸口经验”是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功范例。通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我市全面构建起社区大党委领导下的“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善治“指挥链”,全市“双报到”党支部覆盖4500多个网格(小区)、党小组覆盖2.3万楼栋(单元)、确定党员中心户3.8万个,10万余名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全面充实基层社会治理力量。

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休息有书读、交流有场所。在北街商圈,“红色驿站”暨“小哥加油站”就是这样一处既能休息又能学习的好地方。

北街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湖北旅游名街”,长期在此工作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有70余人。为此,我市专门在北街核心地段建立了北街商圈“红色驿站”暨“小哥加油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落脚点,将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每一位劳动者。

近年来,襄阳大力推进“红色驿站”增点扩面提质,已建成“红色驿站”1519个,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襄阳坚持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基础性工程,在湖北省率先出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推动信访、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进驻,汇聚专业调委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源,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法律服务、应急管理“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实战平台。

截至2023年,全市已规范建成1个市级、12个县级、114个乡镇(街道)、2700多个村(社区)综治中心,一年内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万余件。

群众主导 共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我们屋场的灌溉沟渠缺损,给农业生产造成不便,希望能够尽快修整。”“通组公路与安置点道路衔接处有近10米的道路尚未硬化,雨天不方便,也不美观,希望能够硬化。”

近日,在南漳县东巩镇上泉坪村的“红色屋场”恳谈会上,村民们畅所欲言。村干部当场表态,由村委会提供水泥、沙子等施工材料。随后,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很快完成了相关工程。

“红色屋场”是南漳以“共同缔造”理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该县按照“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产业相关、风俗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认同”的原则,每10户到30户群众建立一个“红色屋场”,全面推行“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红色屋场’”的三级组织联动体系,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

目前,“红色屋场”基层治理模式实现村级全覆盖,谋划实施各类事项近3000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多个乡镇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23年,浙江诸暨枫桥镇的枫桥经验陈列馆从全国甄选了31个“枫桥式”工作法典型案例,“红色屋场”解纷工作法是我省唯一入展的基层治理经验。

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襄阳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便利和实惠。

樊城区11个“共同缔造”试点社区探索出“幸福夜话”“七点半岗哨”等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共同缔造载体和品牌,商圈治理“四领四同”模式获评全国“年度百个两新党建创新案例”。

襄州区各试点社区牵头社会组织建设,解决了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载体问题。肖湾街道腾飞社区“上品百合园”小区成立了“帮个忙”能工巧匠志愿服务队、“解个活”矛盾调解队等六个志愿服务组织,最大程度将社区居民纳入其中,常态化开展志愿活动。

谷城县探索“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老旧小区改造路径,请居民列出改造清单,把清单变为一项项改造工程,在改造中邀请住户代表监督,把群众需求变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当前,我市正有力有序推进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截至今年8月,南漳县扩面试点已完成416个,覆盖65个村、18个社区;其他县(市、区)扩面试点已完成1113个,覆盖465个村、178个社区。

来源:襄阳日报  韩犁夫 崔若愚 杨逍 责任编辑:王韵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襄阳市行政审批局 承办 
办公地址:襄阳高新区紫贞公园路1号(襄阳市市民服务中心)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0710-12345
鄂ICP备19012107号-4 鄂公网安备4206060200037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6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