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五聚五全”工作法 推进“清洁家园”走深走实
今年以来,襄阳市将“清洁家园”行动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用好“五聚五全”工作法,着力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走好“清洁家园”共建之路,走好乡村焕颜共治之路,走好幸福生活共享之路。
党建引领聚心,全方位压实责任——从“一步棋”到“一盘棋”
市县同题共答。组织召开全市党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座谈会暨“清洁家园”行动部署会、推进会、视频会,逐地开展“清洁家园”行动调研,听举措、提建议、划重点。市县两级对标对表,细化行动方案,各地召开动员会、部署会43次,同步传导压力。
部门同抓共管。构建“2+7”工作体系,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城管、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工青妇等责任单位密切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研判,纵深推进“清洁家园”行动。
上下同频共振。建立“市级统筹协调、县级主体责任、镇村落地实施、群众积极参与”工作格局。老河口市结合共同缔造市“四大家”领导包联制度,建立市镇村组四级网格化包保机制,确保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宣传发动聚势,全覆盖动员参与——从“要我洁”到“我要洁”
吹响“集结号”。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H5等形式,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群众站“C位”,党员干部、群众骨干做示范,每名党员联系10户左右群众,支部带小组、小组带党员、党员带群众,以“党旗红”引领“环境美”。
发出“动员令”。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屋场会、宣传标语、大喇叭等形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先后印发宣传资料50余万份、召开屋场会6800场次,形成村村响应、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架起“连心桥”。举办基层实践交流活动,召开以“理论宣讲+经验交流+群众建言+作品展示”为主要形式的“板凳会”,分享共同缔造、“清洁家园”行动成果,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对农产品进行现场推介和直播带货,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
小口切入聚焦,全过程清理整治——从“点片净”到“全域净”
齐动手、共整治。以农村“三堆两垛”“三乱”等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集中开展综合整治。全市2267个行政村共清理“三堆两垛”9.4万个,整治“三乱”2.4万处,清理沟渠4400公里,清理堰塘4600个,村庄面貌明显改善。
盯重点、全域推。各地结合实际,抓住关键、紧盯重点,不断探索治理新路径。襄城区全域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推进“四清四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老河口市以“五清三建两管一改”为抓手,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树品牌、出亮点。以“一村一景、一镇一韵”为目标,动员全市10.3万户农户开展庭院整治。谷城县通过规范清理“四子”,整合利用空间,布局小游园、小景点、小广场180处,打造群众满意、乐在其中的乡村亮点。
共同参与聚力,全社会齐抓共管——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抓源头,集中治理。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持续推行“门前三保”责任制,开展“百日会战”“村庄清洁日”“神农英雄会”等活动,全市累计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清洁家园”行动和人居环境整治52万人次。
抓联动,多点发力。城管部门分批对543条背街小巷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无害化处理实现“双100%”。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以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为契机,将66条黑臭水体纳入治理范围。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领更多青年、妇女群众参与。
抓引导,强化激励。推广“时间存折”志愿服务品牌,有效链接资源,引导各类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让“有德”者更“有得”,累计发放“时间存折”90万本,登记时长1500万小时。
建章立制聚能,全要素支持保障——从“一时美”到“长久美”
“村评户比”增活力。发布“光荣榜”“红黑榜”,对“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好邻居”等进行展示。推广“积分超市+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示范引领,强化社会共同监督和群众自我监督。
“督导晾晒”强效力。通过“四不两直”等方式,对各地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情况进行暗访,通报问题、督促整改。搭建展示平台,晾晒经验成果、曝光突出问题,推动全市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生动局面。
“以奖代补”添动力。聚焦各地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情况,通过观摩、交流活动,选树先进、学习标杆。统筹市、县专项资金,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镇村进行适当奖补,全市投入“以奖代补”资金1700余万元。
枣阳市:坚持党建引领“大融合” 做好人居环境“微治理”
枣阳市坚持全员参与、全面整治、全程监督,打造点上美、线上美、全域美的靓丽农村新环境。
全员参与,立“群策群力”破“单打独斗”。该市齐上阵、层层抓落实。分片分村分段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做到事事有人管、整治无死角。“一核+多元”、汇聚大合力。将该市479个行政村划分为3300个网格党小组,组建“三会两队”等群众性自治组织5500余个,动员群众参与。万名“红管家”、带头齐整治。实行“一带十”工作法,每名“红管家”对接10户村民,重点整治“三堆两垛”“三乱”等问题。
全面整治,立“井然有序”破“杂乱无章”。念好“拆”字诀。采取拆修结合、拆改结合、拆用结合方式,集中清理乱搭乱建3730处近5万平方米。念好“种”字诀。利用门前屋后闲置地发展“五小”庭院经济,栽植林木花卉350余万株,打造微景观1300余处。念好“建”字诀。建成3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配备6100个垃圾箱和44台压缩垃圾转运车,聘用兼(专)职保洁员6000余名。念好“清”字诀。将每月19日确定为“村庄清洁日”,整治“三堆两垛”4.5万处、“三乱”1900处,清理沟渠660公里、堰塘600个。念好“比”字诀。定期开展“五美家园”评比活动,向群众展示投工投劳、捐款捐物捐地等先进典型事迹。
全程监督,立“长效机制”破“突击行动”。“软引导+硬约束”相结合,通过发放倡议书、召开板凳会、庭院会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农户自觉规范处理生活垃圾。“动态督+长效管”相结合,组建市、镇两级督导专班,对问题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销号。“小积分+多激励”相结合,推行一件事一积分一公示,积分用于兑换生活物品,以“小实惠”换“大文明”。
宜城市:突出群众主体力量 打造清洁和美乡村
宜城市在“拆通畅、码整齐、扫干净、保常态”机制基础上,广泛动员群众,共促家园清洁,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让清洁家园成为一种追求,靠好思想齐心保洁。把广纳群策作为首要基础,组织党员干部每日访、多次访、全面访,用耐心感化群众。把志愿奉献作为重要保障,深入村组各个角落清理垃圾,引导居民加入到行动中来。把转变思想作为根本路径,通过村组比较等方式,激发居民的“好胜心”,引导群众拿起扫帚、铁锨清理垃圾、土堆、杂草。
让清洁家园成为一种公约,靠好机制有效保洁。建立分级负责落实机制,实施“月检查、季考核、年总评”督查考核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建立考核评比争先机制,以10户为一个卫生保洁互助小组,每月轮流安排1户村民负责检查督促评比。建立激励约束促进机制,通过“时间存折”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相关服务,设置环境卫生“红黑牌”。
让清洁家园成为一种素养,靠好习惯常态保洁。从娃娃抓起,各村湾组、城市小区环境卫生评比均由中小学生担任评委,通过“小手牵大手”,传递正能量。从宣传做起,印制倡议书10万余份,组织清洁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从行动干起,在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在社会,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在镇村,整合各部门职能,连片推进综合治理。
南漳县:“清洁家园”齐发力 “乡村颜值”再提升
南漳县聚焦村容村貌提升和长效管护,采取多元联动、点线面结合、补齐短板、资源整合等措施,推动“清洁家园”行动常态化长效化。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因地制宜,将“三堆两垛”“三乱”细化为“七堆”“五乱”,采取刷写标语、召开屋场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引导群众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印发宣传资料11.6万份、召开屋场会867场次、悬挂横幅700多条。深入镇(区)村把脉问诊,及时协调镇村打通工作中的堵点、难点。
突出群众主体,凝聚共治合力。全面推行“五进湾组”工作模式,全县269个村设立党小组1611个、推选党员中心户4167户,在“清洁家园”行动中当表率做示范。建立自治组织1880个,设立群团组织5102个、社会组织3581个,带动群众自发投工投劳1.3万人次,清理“七堆”和“五乱”8000处、沟渠133公里、主干道路沿线垃圾和广告标语156处,建设“小三园”3216处。
完善工作机制,保持常态长效。定期观摩评比,对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的前三名镇(区)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励,纳入县财政预算。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履行督促机制,形成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常态化开展清洁湾组、最美农房、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保康县:干群同心聚力 共建美好家园
保康县扎实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先后清理农村砂石堆和粪便堆865个、其他垃圾2426吨,清除各类柴草垛、砖石垛1132个,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630处,清理沟渠179.7公里、堰塘46个。
聚民心,群众踊跃齐动手。标杆引路,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外学堰河、内学尧治河,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骨干引领,形成驻村干部指导干、村“两委”干部带头干、党员代表抢着干、广大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典型引导,充分发挥“五老”、党员中心户、五星级文明户、“红马甲”等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从环境卫生整治的“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汇合力,共同用力搭把手。用好“以奖代补”做“巧手”,因村制宜、因户施策,解决资金短缺、群众参与不够等问题。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当“帮手”,发出“清洁家园”行动倡议书1.1万份,参与人数达3.8万人次。充分整合资源成“能手”,构建“三次分类、两网融合”的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垃圾分拣站40个,配备垃圾清运车49辆、垃圾桶11287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71处。
建机制,保持常态不松手。定标准。根据不同区位、不同基础,分类制定整治标准,坚持一户一个标准、一户一个政策。定村规。全县67个村优化村规民约,中坪村、雷家岭村等村规民约中明确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要求每户自觉履行义务。定奖惩。建立“光荣榜”“红黑榜”等制度,组织妇女小组、青年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卫生评比活动。
樊城区:用好共同缔造“金钥匙” 开辟“清洁家园”新路径
樊城区全域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人居环境实现由“一时美”向“时时美”“处处美”的蝶变。
聚焦工作重点,细化推进措施。重点攻坚破难点。投入1659.6万元,推动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域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治理体系,发动群众清理农村积存垃圾1.6万吨、清除杂物柴草垛1689个、回填土方4.3万方。播种习惯育美德。探索建立“谋、建、管、评、享、让、捐、富、美、家”十字工作法,将“清洁家园”融入居民日常、变成行为习惯。系统谋划强统筹。发挥全区164个共同缔造试点村(社区)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沿线湾组的示范带动作用,解决环境卫生整治等身边小事实事1840余件。
坚持群众主体,汇聚治理力量。听民意激活力。搭建幸福夜话、书记唠嗑会、屋场恳谈会等议事平台,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建体系强动力。形成支部牵头抓总、党员带动骨干、骨干包联群众、干群全员参与体系,让群众成为“清洁家园”的“主力军”。育组织强队伍。建立村民小组理事会、“五老”理事会、德治润心团等群众组织,统筹多方力量,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推动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坚持创新机制,促进常态长效。落实激励保障。募集社区公益基金138万余元,设立“清洁家园”奖励基金,将垃圾分类、环境管护、卫生评比等纳入积分制管理。强化制度约束。开展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完善公共设施管护、责任区域包保等制度,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共识。强化评比引导。建立“三评三亮”共评“最美最佳”、积分奖励“红黑榜”等常态长效机制,推动“清洁家园”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